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人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值钱的,枝叶总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十四五”期间,全国改造城镇旧住区超过24万个,惠及超过4000万户、1.1亿人口;安装电梯12.9万部,新增停车位超过340万个,升级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改造供水、燃气、供热地下管网84万公里;建成“袖珍公园”18000多个、城市绿道25000公里。城市旧住区改造不仅仅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口比例将达到67%,9.4亿人居住在城市。当前,城市发展正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坚定推进城市旧住区改造,不仅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还能有效带动产业投资。随着“15分钟便捷圈”建设不断推进,不仅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务,还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催生新的消费业态。当严寒中温度下降时,水管结冰而停止工作;夏天打开空调时,电开关不断跳动;人往上走,底层就乱……城市老住区遗留问题较多,更新困难,需要大量资金。有很多事情思考一下,从哪里开始?这东西叫“走廊革命”,意思就是“改变不了的,失去的,失去的”。 “硬环境”和“软服务”也在同步转型和完善。以“袖珍公园”为例,利用城市零散的废弃、闲置土地,打造供市民娱乐、锻炼的“休闲场所”;在学校附近修建“休息场”,让捕食学生的小龙虾可以躲风避雨,安心等待;配备秋千、滑梯等游乐设施,打造供孩子们玩耍的“快乐小院”……在很多城市,“打开窗户看绿,出去逛公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进一步看,旧住区改造是一项向基层推进的社会管理工程。过去,一些地区的旧住区改造在需求面前“马虎”。f 居民。这很容易导致好事办不到,居民积极参与的热情没有被激发。近年来,各地探索适应“区”情的办法。比如,有的社区采取“政府支持一点、业主出一点钱、运营赚一点利润”的策略,打造国有平台服务体系。又如,一些社区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了解居民诉求,推动居民凝聚共识。一个社区有自己的“行为”,要改变居民心中的旧住区需要很长时间。修前要问人,修过程中要请居民监督,修后要问结果。这应该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遵循的原则。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完善仓储设施,更新电梯设备,增设桩桩共享收费,让办事方便快捷,住上安全、舒适、绿色、智能的“美丽家园”……改造清单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重要利益。提升各个社区的生活品质,是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我想要一份稳定的、可以双手握住的幸福。”人民生活福祉不断改善,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将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CEPL#ce.cn(#已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张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