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作者: 365bet网址 分类: 科技 发布时间: 2025-10-19 09:39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长三角发展战略提出实施以来,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三省一市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331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创新能力,体现和引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的作用。如何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取得更多突破?本期特约专家将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推动实力整体提升的关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一般情况如何?郭业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土地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开放水平高,创新能力强。 2018年长三角共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三省一市不断转变发展举措,深化分工合作,呈现强协同效应。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将增至331691亿元,占全国的24.6%全国总量。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汇聚资源、增强协同、强化优势,更好发挥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一是依托规模大、稳增长的优势,共同引领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2024年,长三角将以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接近30%。二是强化创新技术和产业协同优势,加快催生新生产力,成为带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定量计算机、国产大飞机等成果不断涌现。上海集成电路规模IT、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持续增长。三是塑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优势,增强基于城市群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稳定性和集团竞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稳定运行。到2024年,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四是整合提升数字、金融、航运等优势,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4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额16.01万亿元,年均增长5.6%。今年前8个月,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达到52.3%。在在发展实践中,长三角打破区域划分和行政壁垒,在联动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共建关键绩效平台、系统推进关键改革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科技产业转化的系统协作。近年来,长三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联动发展,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新河产业协调体系和机制。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效运行,联合研究合作机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已初步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两心共创”,探索科技共同体建设。到2024年,安徽将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国家级科技型企业3.5万家。上海市普陀区是沪宁产业创新带的桥梁。它专注于创新技术和行业合作。与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等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互利互惠和资源互通,加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领域合作。和工业。加强关键绩效平台的可见性和领导力。长三角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重大突破,依托重大功能平台,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取得更多突破。介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作用。它实施规划、环境保护、市场整合和治理。推出了150多项制度变革,并逐步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积极构建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开放体系。 2019年至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8.4%。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稳步推进,“一核两带”空间布局不断完善,逐步从硬件联通走向机制联动。 2020年至2024年,地区GDP总量将从2.3万亿元增长到3.2万亿元,经济密度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辐射带动作用显着增强。系统集成推动关键改革举措。近年来,长三角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改革,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整合和协调配合,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浙江全面落实“八八盘”,坚定推进繁荣展示共同区建设,围绕“扩中游”谋划多项重点改革举措今年上半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1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1.67。上海浦东新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体制集成、金融创新 推进市场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打造服务贸易“新窗口”,在首批31个行业试点“一业一证”改革。 2021年至今年6月底,累计新设立经营主体21.9万家,实际利用外资436.4亿美元。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2%,反映出市场信心和投资强劲 热情。加快科技创新公司建设推动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升级等跨区域合作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宣晓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三角地区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一步。目前长三角以科技创新合作为纽带,编织了覆盖三省一市的创新网络。它不仅是本地区发展的亮剑,更承载着支撑国家科技自参、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重要使命,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近年来,上海、江苏、浙、皖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抓手,在体制机制、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产业联动等问题上不断突破。方面。区域研发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探索制度突破,加强战略协同。长三角科技创新的突破离不开制度层面的积极探索。一系列跨区域合作机制让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长三角科技创新集聚、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打造世界科技前沿为目标,聚焦国家大事,思考继往开来的努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包含165项重点任务 进一步推进张江、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等9个方面。 《关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合作的决定》推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学仪器共享、通用化 创新优惠券的兑换规划空间布局,促进合理分工。长三角G60科技创新走廊连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合作领域合作持续深化。目前已覆盖上海松江区、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为人所知。截至今年6月,累计成立16个产业联盟和15个示范园区,着力构建“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的跨区域合作体系;到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19家,占全国总量的2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总量的8.5%。通过结合上海的科研优势、江苏的制造基地、浙江的经济实力、安徽的新兴产业,长三角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发展链。龙头企业按照研发、中试、量产的不同环节部署在不同地区,构建合理分工。他们通过产业链的跨区域组织实现了效率最优,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缩短了供应链的响应时间。促进资源共享,加快产业升级。长三角通过制度变迁促进资源要素的整体流动和共享。共同促进人才共同发展,促进科技人才顺畅流动,提供条件和平台为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便利。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为三省一市企业兑换科技服务7000余次,服务总价值超过5.5亿元。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一体化科研合作机制,2022年至2024年12月上旬实施科研项目43个,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联合社会投入合计11.5亿元;到2024年,联合研究将收集130多家企业需求,并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创新合作促进产业升级作用日益凸显,长三角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创新升级。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共享,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助力长三角在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强化重点产业链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领先。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数字长三角发展报告(2024)》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增加值已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30%。从“物理毗邻”到“化学一体化”,长三角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通过空间重构优化要素配置,探索科技合作、市场主导创新、政府引导、法律保障、莎丽请做的路径,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更多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平台落地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断深化,长三角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发展资源极、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将更好发挥。开放合作打造地区发展新引擎。长三角不同地区如何持续推进开放合作?如何通过深层次开放合作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孙斌东(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作为我国开放的排头兵,长三角地区始终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三省一市扎实推进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共同推进开放合作、合力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全国开放合作的典范。 2024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16.01万亿元,占全国的36.5%。这一成功的背后,是长三角对制度开放和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的不断探索。共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打造强大协作引擎。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推动制度变革和互利共赢通过联盟机制赚取收益。上海“丝路电商”探索跨境电子发票互通、跨境商品溯源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探索上海加快打造“6+1”自贸试验区等一批制度创新案例 贸区联动创新区、深化跨区域作品登记改革、多式联运“一箱”运输模式。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要素高效流动和区域市场一体化,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成为共享开放的重要载体 股息。 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 预计成交额全年超过800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浙江积极举办数字贸易会议,推动数字贸易规则对接。 “上海机场-苏州前货站”实现了机场货物安检、海关查验、航空安检等,这些开放平台的共建、联动,显着提升了长三角整体开放水平。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2024年,长三角对“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进出口7.7万亿元,占全国对“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进出口总额的34.9%。长三角地区开行中欧(中亚)班列4647列,发运标箱48万标箱,发运标箱数量同比增长10.4%。 Z杭州地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开发了新的CCC(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免检服务模式,实现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突破。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长三角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共同努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全民活力。长三角在海关监管协调、口岸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持续推进,沪皖联动联动,数据互联互通不断深化。海关总署转变“联装”管理模式,实现口岸一体化作业,提高通关通关水平和物流效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带来人民币业务变革,支持对外经济贸易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外,上海还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长三角打造全球化营商环境,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树立了重要典范。但也应该看到,长三角协同开放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同构率较高,自贸试验区已取得的创新成果跨区域复制受阻,数据标准不统一,数字基础设施对接不足等。未来,长江长三角地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度协同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合作开放的长三角联席会议机制,组织产业布局和政策制定,避免同质竞争。二是深化制度开放,对标全面渐进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数据流等领域开展试点,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三是制定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探索税收共享、GDP对标等,激发地方政府合作。四是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长三角步入轨道”建设,打造数字贸易枢纽。实践表明,开放合作不仅是本地区发展的引擎,也是各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支撑。未来,三省一市要继续坚持共建、共享、互补、共赢,使项目协同走向制度化协同,从局部开放走向系统性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新标杆,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经验。生态共保共治将解决跨区域问题。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哪些进展?如何促进环境管理与生态更好的协同?吴占云(生态文明研究院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研究室副主任)社科院):长三角联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紧随管理合作。通过自然空间共同保护、碧水蓝天共同保护、绿水青山共享、管理机制共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有效解决生态管理难题,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我们共同保护自然空间,逐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长江为骨干,三省一市持续推进长江生态走廊省际互联和生态红线无缝衔接。通过森林质量提升、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协调实施在矿山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海岸线自然恢复等方面,重要生态空间得到全面保护和系统管理。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协议》,推动共同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悠米碧水蓝天共同守护,跨区域环境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长三角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跨境水体联防联治、土地污染和固体废物联防联治等重点领域,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ard 统一和执法协调。 2024年,长三角PM2.5平均浓度为33.0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31.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4%,比2017年下降1.1个百分点。推动建立长江流域“垃圾无害城”共建机制,推进危害环境危害防治。以项目、清单形式组织推进跨境河湖生态治理,“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远大湖、汾湖)跨境主体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4年,太湖总体水质达到Ⅲ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长三角594个国控水域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4.3%展现出一幅碧水绿岸的生态画卷。共享绿水、青山,人民的生态红利将不断释放。长三角正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变现和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的价值,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浙江丽水建立“生态信用体系”,创新推出个人信用信贷“绿谷积分”,相继推出GEP(生态总产值)未来收益权、水权等抵押贷款。浙江杭州、安徽黄山依托生态共护机制和联动管理机制,推进自然生态与生态保护跨省合作。 建设文化旅游走廊,探索“山水一体、廊道共丰”的绿色发展道路。浙江省安徽探索全国首个跨省河流生态保护补贴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确保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优质水,同时实现从单一的财政补偿到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多元协同补偿的升级。其成功经验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复制推广。共创治理机制,不断创新综合治理模式。面对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挑战,三省一市成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通过规划、规范、监管、执法“四统一”,推动区域生态联合保护和管理。长三角生态绿色综合发展发展示范区作为制度变迁的试验田,探索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量化评估机制,以及重大跨境水体联防联控、协同管理、生态共建机制等制度和实践成果。此外,三省一市环境生态部门联合建立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持续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动环境与产业保护协调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生态依存。关节保护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资源能源消耗总量仍然较高,结构性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管理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强化制度变革,夯实生态治理基础。加强区域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的系统性制度变革。积极探索将水权、碳信用等更多生态产品纳入市场交易范围,用经济手段激发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产生更多可在全国复制建立的制度成果。二是推进标准共建,提高标准水平跨境管理效率。聚焦生态环境管理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强污染减排减碳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共性制度建设。推动三省一市在监测数据共享、执法行政协调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有效打破标准不一造成的管理障碍。三是突出科技赋能,发展智慧共治格局。聚焦区域性、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开展基础技术研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在生态管理中深度融合。加快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一体化建设建立空、天、陆、海的网络和协作管理平台,实现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和高效处理,助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迈向智慧共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王巨鹏)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