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全面构建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冯思杰 10月19日至10月25日,2025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以下简称“IROS 2025”)在杭州召开。据悉,IROS 2025正吸引全球数千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杭州,共同探讨机器人技术前沿趋势。本次大会不仅吸引了ABB(中国)有限公司、FanUC等国际工业机器人巨头,还邀请了玉树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深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优比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同台竞技,成为观察全球机器人格局变化的最佳窗口。新成果相互展示。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展会现场跳舞的机器人和手持物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参与者。各公司展区均配备专业英语解说员,接待前来咨询交流的外国朋友。由南京依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目科技”)自主研发的全球最薄商用视觉和触摸传感器在本次展会上正式推出。其模仿人类手指形状的设计,使得该产品厚度仅为行业同类产品的一半。该产品使用内置摄像头来捕捉材料变形和浮雕,并帮助解读触觉信号。它呼吁业界为机器人配备“可以检测触摸的眼睛”。 “它解决了与物理世界交互的主要瓶颈,实现了精确搬运和灵活操作。”依目科技创始人兼CEO李志强致辞《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落地进一步体现了行业的成熟度。杭州康吉微精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精医疗”)的内窥镜机器人目前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和胸外科。维景医疗产品经理郑丹告诉《安全日报》记者,与人形机器人相比,内窥镜机器人在实际落地方面更古老、更先进。医院和医生认可该产品。 “它不仅通过远程手术给医生带来了更加稳定、准确的手术表现,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手术效果。还可以通过更简单、更直观的操作来减少医生的培训周期。”技术和生态优势逐渐显现。国际赛事选择在杭州举办是影响本届赛事的重要因素。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全面崛起。摩根士丹利发布的《Hanoid Robot 100: Mapping the Hanoid Robot Value Chain》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国大陆人形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全球领先,多达5688件。在杭州,已有200多家机器人企业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12000平米中试基地已开启量产环节,35个常见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医疗等领域。高达200万元的场景奖励政策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上下游带动上下游”的集群效应,不少国际企业选择将中国总部落户杭州。与此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和生态的双重优势正在加速形成。当前机器人产业呈现出“我”的特点“产业先行,消费跟随”。其在汽车制造线、港口物流等领域的普及度快速提升,食品医疗、家居服务等场景也不断突破。据高工产研院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中国仿人机器人市场 发展迅速,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该看到,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国产机器人在高精度减速器、高端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仍存在差距,部分关键材料仍需进口。对此,政策与市场合力打破局面。 2025年,体现智能将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sa机器人相关产业基金有 已设置多方面支持基础技术研究。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少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市公司构筑了竞争壁垒,先后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从学术交流到产业合作,IROS 2025的举办有望成为中国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不仅是世界对中国研发实力的认可,也标志着中国正在从“技术追随者”向“生态引领者”转变。
